成功者要配合时代的需要

作者: 发布时间:

  访河南省黄和平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长岭

  本报记者 周昆

  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地配合时代的需要,如果把这句话映射在河南省黄和平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长岭身上,则再合适不过了。农民出身,白手起家,没有背景、只有背影,这就是1990年以前的潘长岭,但在创业的每个关键时期,他都能很好地配合时代的需要,成就了自己现在的事业。这种所谓的“配合”看似偶然的巧合,实则有着必然的规律。

  从种芦荟到做工程

  在潘长岭的苗圃里始终种着一些芦荟,虽然现在芦荟市场表现平淡,但他仍然舍不得抛弃这块业务,因为芦荟是他的“发家之物”。1990年,潘长岭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定做点事情——种植芦荟。在起步阶段,潘长岭的芦荟生意并不那么顺利,几次惨痛的失败几乎让他放弃,但好在他坚持了下来,直到两年之后芦荟市场突然变热,他的命运才真正走到了转折点。潘长岭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芦荟的利润非常可观,0.8元买进,3元卖出,这成就了他的第一桶金。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种植芦荟,潘长岭坦诚地告诉记者了两个字:“运气”。

  好运气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但维持发展则更多地需要智慧,当潘长岭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之后,他开始用智慧和手中的资源去做下一步的打算。2003年前后,正是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潘长岭感觉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果断地切入了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市场。事实证明,他那时候的选择又一次对了,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不但给潘长岭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益,还帮助黄和平公司在2009年的时候升级到园林施工贰级资质。

  当问到他选择高速公路绿化市场的原因时,他告诉记者这是基于他对社会大环境的判断,“中国高速公路的里程远远没有饱和,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还会很大,越早介入收益越多。”潘长岭这样说。

  从做工程到做苗圃

  2008年,潘长岭的绿化工程事业遇到了瓶颈,由于没有自己的苗圃,苗木成为了制约他承接工程的障碍,而且这是许多工程公司共有的问题。潘长岭从“问题”里发现了“商机”,2009年他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苗圃。

  11月初,记者来到了黄和平公司位于河南虞城县的苗圃,在这个占地面积2000余亩的苗圃里,规模化地种植着国槐、栾树、大叶女贞等常用乡土树种。潘长岭告诉记者,在苗木品种选择上,他遵循着“乡土”和“常用”两个原则,因为只有符合时代主流需求的产品,经营风险才最低。“现在苗圃虽然已具备标准化的雏形了,但离我的目标还差些,3年内我会把它扩大到4000亩,而且全部标准化生产,这是未来的大趋势。”潘长岭说。

  记者发现,这个苗圃其实是虞城市森林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潘长岭告诉记者,当年市政府要建公园,但缺乏资金,他想建苗圃,但没有土地,两者一拍即合,通过以苗圃代替绿化的方式合作,才有了今天的森林公园。“这种BT合作模式让政府和企业实现了多赢,符合当下的潮流,只有符合潮流的事情,我才会去做。”潘长岭说。

  也许是年轻时候饱经风霜的历练,潘长岭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非常敏锐,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商机的存在,并迅速地执行。“顺应大趋势,配合大时代,再加上点儿实干精神,成功是早晚的事情。”潘长岭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