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景观设计的常用方法

作者: 发布时间:

推行低影响开发雨水景观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并切实可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城市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景观设计的常用方法。

一、公园绿地的雨水景观设计方法

公园内雨水利用系统包括渗透系统、调蓄系统、回用系统、管道系统、外排系统五大部分。公园内绿化覆盖率较高,应优先采用渗透系统,直接将雨水渗入地下回补地下水。公园内小型广场、非机动车道等铺装地面除采用透水材料外,还应设置道路坡度,保证雨水排至附近下沉式绿地。由于景观或功能需要无法采用透水铺装的区域,应设置排水坡度或者采用雨水管道将雨水引至周边透水性下垫面,尽可能多地渗透和消纳场地雨水。渗透设施可采用植被浅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树池、渗透管、入渗井、渗透沟等。

为防止汇集的雨水水质过差,通常在地面污染较重区域的植被浅沟内设置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其内部的雨水排至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或进行单独处理后排放。

公园绿地内的调蓄设施一般是指景观水体或者其它具有蓄水作用的蓄水模块、雨水塘等,公园内的雨水通过渗透系统或系统最终汇入景观水体。调蓄设施内的雨水经生态处理或沉淀、过滤、消毒等物化处理后可回用于公园内的绿地灌溉和水体补水。超过生态雨水设施负荷的雨水经溢流管外排。

为保证公园的景观效果,植被浅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的植物应选用耐水湿、耐干旱等抗性强、观赏效果好的种类。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和调蓄设施中通常设置溢流装置,使植物的淹水时间控制在24h以内,以减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可通过微地形,将植物种植于适宜的淹没深度线以上。

二、建筑及周边场地的雨水景观设计方法

建筑及周边场地的雨水景观利用一般是在建筑雨落管下的地面上设置高位花坛或雨水收集装置,屋面雨水流经高位花坛进行渗透净化,或者通过收集装置后导入附近的绿地中,而后再与道路雨水一起通过透水铺装、植被浅沟、下沉式绿地进行渗透;雨量较大时,雨水沿着浅沟进入渗渠继续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再排入集水坑、塘或人工湖。在满足绿色屋顶结构负荷要求的条件下,应大力推行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不仅可以净化和吸收雨水、减小屋面径流,有效调节建筑室内温度变化,还能增加城市绿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对面积较大的铺装广场、停车场等应尽量采用透水铺装,使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常用的透水材料有渗水性地砖、嵌草砖、各种疏松粒料、多孔沥青与无砂大孔混凝土等。停车场两旁的宜采用下沉式处理或植被浅沟、雨水盲沟进行雨水滞留、净化和收集。雨水处理后回用于浇灌绿地和冲洗道路。由暴雨产生的过量雨水再通过溢流管排入附近雨水管网(见图)。

城市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景观设计的常用方法(图1)

建筑及周边场地的低影响开发雨水景观利用一般模式示意

三、小结

1.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技术是一种分散式、生态型利用技术。它强调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保护水环境及生态系统,注重土地开发和景观设计的良好结合,创造宜人环境。

2.国外的实践经验为国内推行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提供了借鉴,同时国内的政策导向和技术积累也为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城市空间中,达到缓解城市内涝、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市民游赏空间的多重效果。

3.低影响开发雨洪利用技术对风景园林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虽然是近年来从国外输入中国的一种理念,而其本质与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并无二致,即要求设计师首先考虑场地排水条件和需求,娴熟地应用竖向设计和搭配植物材料,在展示优美的同时解决好场地雨水的排放、消纳和调蓄,把一些景观元素、水塘、沟谷还原成其在自然界本身的形态,使雨水利用的功能元素具备良好的景观外貌。

4.城市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和城市用地关系密切,需要多专业配合完成。而国内这万面的研究和实践主体在给排水界,师多被动参与。同时低影响雨水设施投入较高,而效益多体现在生态公益万面。因此,推行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与之相配套的鼓励政策,特别是对其资金投入增加的激励政策。同时加强多专业的相互对接,编制具体的实施导贝il、标准规范和图集,使其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